尊敬的各位用户,很抱歉通知您!
蜂特网将于2024年12月31日停止运营!

服务您是我们的荣幸

   发布新贴

板块公告

1、禁止发布与板块不相关内容。
2、提交作业务必注明课程名称及第几节课程作业并且提交到课程作业区!

评论学员

暂无数据

妹岛和世:环境与建筑--分享

時光若刻 发布于 02-04 10:58
查看:2775|回复:0

感谢各位大大的慷慨分享  

    在去年的10月初,建筑师妹岛和世来到了台北,在夏末的夜晚,进行了一场获得热烈迴响的《环境与建筑》演讲吗!不过由于仅此一场,事前的报名可说相当踊跃,为了当天无法取票进场,与无法从外地前来台北的建筑迷们,我们将当晚演讲内容,做了完整记录与分析!

  这场讲座,妹岛以2009年至2014年,这5年来的11件作品,说明了她的建筑创作理念发展。本篇以妹岛提及的建筑作品,归类为3大主题:厚实与轻盈、 离散与整体、宏观与微观 

1.jpg


  10月初时,妹岛和世建筑师应笔者邀请,来台举办了一场环境与建筑讲座,妹岛也藉此阐述她的建筑观点,同时分享她近5年来所参与创作的建筑作品。

  在这场演讲裡,妹岛一口气分享了十余件作品,当然也包括SANAA在2013年透过竞图取得设计权的台中城市文化馆,因而让我们有机会直接听闻她在这件作品裡的设计构想,并瞭解这座位于绵延带状公园角落的建筑,在设计思考过程裡,是如何藉由空间设计手法,来和公园绿地取得环境间的和谐。

 2.jpg

  以展出当代艺术作品为主的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该馆的图腾标志即展现了这座美术馆的平面空间特质。这座由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团队SANAA(Sejima and Nishizawa and Associates)所共同设计的建筑,以圆形量体来塑造对周边城市环境的开放型态,也传达了他们对于建筑介入城市的软性手法,其空间通透、和缓轻盈的建筑语汇,一反多数传统美术馆空间厚实、封闭的性格,相信也让多数参访者印象深刻。

  透明玻璃、铝板、素朴的混凝土墙,这些元素几乎是我们对妹岛作品最深刻的印象,然而对于妹岛而言,一切的空间形式手法,乃至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并非仅是风格式的自我表现,而是包含和环境间的相互牵引、流动的关係,因此当被问到选择建筑材料的依据时,她回答:“材料的选择不只是考量基地本身的状态,还包括周遭的环境,譬如在比较需要亲近民众的空间,则会使用玻璃;或是在纽约曼哈顿会使用钢骨,因为比其他材料来得容易取得;在义大利博科尼大学(Universita Commerciale Luigi Bocconi)这个地方,使用混凝土或玻璃,比较容易让建筑融合到环境里面。”

厚实与轻盈

  我这几年来做的设计,主要在思考如何让建筑扩张并融入周边环境,而室内又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场域,如何能将其扩展到周遭的环境?EPFL(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算是总结了我在思考的事情。——妹岛和世

  妹岛谈到位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洛桑分校的劳力士学习中心(Rolex Learning Center)这件作品,在她建筑思考上的阶段性意义。座落于瑞士洛桑,基地邻近EPFL校园湖边,整座建筑如同覆盖在大地上的鬆软布料,也是自地表轻微浮现的新地景。透过楼地板的抬昇,以及运用上下起伏的连续性地板、天花板,使建筑不再成为人们于户外环境行走穿越的阻隔体,也因此在室内塑造出如山丘般起伏,并且流畅的步行感受,形成户外地景向室内延伸的互动关係,重新定义了环境与建筑的边界。

  劳力士学习中心有着非常剧烈的曲线,罗浮宫朗斯分馆则是运用了近似直线的和缓曲线来连结环境,这是与过去作品较大的差异,同时也是我目前正在挑战的课题。——妹岛和世

  妹岛也将这两件以呼应环境地景为主轴的作品,在形式做了比较,然而除了以建筑形体操作来回应自然环境外,建材的选用也是妹岛诠释周边环境的手法之一,法国罗浮宫朗斯分馆(Louvre-Lens Museum)即以材料来反应对于环境与时空的观点,对于法国朗斯这处过去曾以煤矿开採为主的工业重镇,妹岛的团队在主要展示区,配置了5个形式扁平,尺度几乎贴近塬有地表的长向量体,建筑立面本身有极细微的曲线变化,并在部分外墙使用了能够映照出周围环境的铝材,使外墙随着季节和光线变化,反射出朦胧的景色。

  妹岛也提及这面墙可以让人们从时间感受到空间,因此在一墙之隔的室内则塑造成如同历史长廊的展示空间,尤其在常设展示室的部分,妹岛也特别说明她如何诠释歷史文物与当下时空的关係。

  她说:“常设展主要是展出罗浮宫的收藏,展示作品自西元前4000年至19世纪中叶为止,其历史轴线长达6000年左右,因此当初常设展示室的名称设定为时间的艺廊,主要目的是为了透过这些漫长历史所留下的物件,来反思当下的生活,另外,为了让人们瞭解我们仍活在当下,我们让自然光进到艺廊,让大家可以意识到这点。”

离散与整体

  在做这个计划时,发现穿透、透明是重要的主题,因此我们将整座岛上的艺廊呈现出透明的状态,让岛上的风景都能纳进艺廊来欣赏。——妹岛和世



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举办的地点之一犭岛(Inujima),妹岛也曾于此进行了家计划(Art House Project),这个过去曾经是矿业、花岗岩的生产盛地,兴盛时有高达叁、四千人在此居住,但目前居住人口仅余50人左右,因此有大量的空屋。在这个计画裡,妹岛将犭岛视为一座活动式的美术馆,运用岛上的空屋和几处分散的基地,设计成展览场域。

  妹岛谈到这些分散在岛上的微型艺廊的共同主题为透明,因此除了整修损坏的空屋,在材料上也使用了压克力与铝材,并结合了日本艺术家荒神明香(Haruka Kojin)、名和晃平(Kohei Nawa)等人的作品共同展演,让人们可藉由在岛上的漫步行走,体验自然风景与隐身于环境内的艺术创作。

         

如果犭岛的家计划是将分散的艺廊空间,运用岛上环境连结为一座环境美术馆,那么京都集合住宅(Nishinoyama House)则以斜屋顶作为传达居住生活与居民关係的主轴,除了唿应周边既存建筑的屋顶形式外,也成为隐喻住户之间相互维繫的关系。

  妹岛提到:“这个集合住宅有10户,但不是只有10个斜屋顶,而是让每一户拥有3个斜屋顶,其中第3个屋顶会和邻户产生连接、共享的状态,透过这个设计手法让住宅单元之间产生缓和的连结,每一户的室内空间能维持隐私性,但只要往上看到屋檐,就会发现屋顶是连结在一起的,这能让人产生共同居住的感受。”因此在这件集合住宅作品裡,屋顶不仅只是统合建筑整体性的作用,更是蕴含维繫共同居住情感的意义。类似用屋顶作为建筑主题的作品,也包括了另一件位于冈山大学的演讲厅Junko Fukutake Hall这件作品。

  虽然建筑是分散的量体,但仍然能创造出堆叠在一起的状况,我认为它有机会成为新型态的公共空间,因为美术馆是透过展示的物品,让人们产生感官感受,图书馆则是透过文字的符号来传达讯息,所以我们透过空间的融合,让身体的感官去接触这两种讯息,让美术馆与图书馆能更柔软地融合在一起。——妹岛和世


宏观与微观

  米兰许多街廓内的主要建筑会有合院空间,所以我们的策略是运用环状空间来形成量体,藉由这些量体反映整个城市的空间,并将一楼尽量的架空,让校园空间能够畅通并且彼此连结。——妹岛和世

  在意大利米兰博科尼大学校园规划这件大规模的规划设计作品裡,妹岛尝试处理校园与城市间的公共关联性,并反应米兰的城市空间纹理。

  妹岛也谈到如何在这件校园规划作品中,透过量体的配置,与院落空间的创造来联繫城市的旧纹理,并运用绕旋的环状建筑量体来界定校园内的虚、实空间场域,透空、穿越性强烈的低楼层也维繫了校园内部,以及城市与校园间的公共开放性,这件作品可说是一併处理了米兰微型的都市规划议题。

  成立建筑事务所将近30年的妹岛和世,最后给了这个时代的年轻建筑师们一段鼓励的话语:“我相信大家都认为做建筑非常辛苦,但是能够让大家共同思考的作品被实现,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如果做出来你会很开心,那就请你忍耐,继续做下去,不要放弃,刚开业的年轻建筑师更应该要大胆地去创造特别的提案。”

  在座谈会最后,则由王增荣、王俊雄两人与妹岛进行Q&A。看妹岛如何贯彻意志力,有意识地将人为环境往回推至像塬来就与大自然共存的状态;并且如何透过模型,掌握住在建筑创作裡,她认为最重要的叁大条件:「业主的愿望」、「基地的环境」、「一闪而过的念头」。

  王增荣:自古以来,我们对建筑物的认知,就是一种非常清楚、具体、物质的量体,但是什么样的意志力,让妳将这样的物体,以像是玻璃般呈现,成为是有界限,但是却连通、轻巧的意象?

  妹岛和世:过往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有个倾向,是创造一个把人包被起来、密闭的空间状态。我在做建筑的过程,则是不断思考如何扩张人的领域,并与户外环境产生连结。我逐渐意识到,建筑不是物件,应该是能进一步扩展生活环境中的风景。因此想跨越那条界线,也可以想成是我在做建筑的设计发展过程。

  以「台中城市文化馆」为例,当初与刘建筑师合作时,他给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台中非常炎热,因此「遮蔽空间」非常重要,我个人也认为这是非常有趣的关键字。遮蔽空间若是创造在较寒冷的欧洲或纬度较高的地方,当地人也无法享受所谓「遮蔽的乐趣」。但是在日照强、气候炎热的地区,反而可以透过遮蔽系统进到室内,在这个慢慢移动的行进过程,会有个连续性的空间序列,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挑战。

  回归到自己熟悉的亚洲,如何将自己身处的亚洲自然环境与建筑空间连成一气,成为我在做建筑的主轴。

  王俊雄:为什么在这样的工作方法中,做模型是这么重要的事情?

  妹岛和世:以阳明山这个案子为例,在基地待上一段这么久的时间,是要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基地的特性。一个基地就只能盖出一栋建筑的前提下,这是需要好好把握的宝贵机会。做为一个创作者,我渴望在有限的时间裡,发掘场所的特质、空间的美好机会与可能性。

  因此在向业主提program时,便会先做出一个模型尝试看看。去到基地现场观察,发现到有什么新的机会后,再做出第二个模型。在这样不断搜寻与发掘的思考过程中,模型成为非常重要的工具,模型能够把属于这个土地最重要的、最独一无二的特性,透过模型inspire我设计的其他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重视环保的年代,我还是做那么多模型的塬因。(笑)

  王增荣:阳明山案的业主收藏了许多石雕艺品,业主曾告诉我,当妹岛确定要接下这个案子后,她很快地便向业主要这些收藏品清单,并希望将所有收藏品都拍成照片、标註出确切尺寸提供给她。在业主第一次看到五个模型时,他很惊讶,因为妹岛已在这些模型裡,把各个收藏品该放在户外与室内的哪个空间,全都按照尺寸,在模型上摆定位置了,这明显说明一件事,妹岛在做设计时,已经对这个收藏馆裡,所有收藏品应该怎么安置有了相当精确的思考。

  王俊雄:妹岛曾提到「业主的愿望」、「基地的环境」、和她「一闪而过的念头」,是她在创作上最主要的叁个条件。而这「一闪而过的念头」指的是什么?如何创作出它?

  妹岛和世:建筑有趣的地方在于有各种不同的基地,设计过程中,如何掌握基地是很重要的步骤。我採取的策略是怎么样让灵光可以乍现,这其实是个非常实际的操作:一种是回到基地去感知环境,另一种是回到工作室,做出环境基地模,在试着以比较抽象的眼光去观看它,当没有办法掌握时,再回到基地现场。这样的操作方式来回数次,直到能掌握到基地当中有什么样的机会。我也常常把基地模型带到基地,时而处于实际基地状态裡,时而抽离,拉高自己的视线,观看整个基地。





评分

评分人 积分 理由
時光若刻于 2015-02-04 11:46 重新编辑过该贴

共有0条评论

本贴暂还没有回复,赶紧来抢占沙发吧~

在线咨询 蜂特网,融汇知识之力,分享科技未来!

联系客服
加蜂特网为微信好友